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西夏陵申遗成功,其蕴含的版权资源备受关注。7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版权局、宁夏博物馆主办“西夏陵文化遗产版权开发与保护”讲座,为博物馆、高校等近百人带来一场头脑风暴。
“文化遗产的版权保护与转化,本质上是平衡历史公有性与当代创新性的艺术。”谈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副主任李方丽提出了“双轮驱动”理念,“法律制度为文化遗产‘保底’,创造性转化为文化遗产‘赋能’。”她解释道,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多层法律框架,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公约到我国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数据安全法,共同构成了防护网。
李方丽认为,围绕西夏陵考古发掘和西夏历史文化研究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基于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建筑遗址以及关联文物所形成的摄影图片、数字建模、创意设计、美术创作、艺术衍生等,只要符合作品特征,都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版权资源。
具体而言,她建议:一是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西夏陵本体进行数字化,建立数字资产库,明确版权归属;二是建立授权机制,将数字资产库开放授权,整合全社会力量,对西夏陵版权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文创开发、文旅融合、影漫游创作、元宇宙拓展等方式打造“文旅+影视+游戏+数字体验”多维发力的IP生态链,最大化实现西夏陵IP破圈效应;三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加强区域联动,突破地理局限,以版权共享促进丝路文化共享共荣。
作为深耕西夏学研究的学者,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认为,只有正确认识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出土文物特点,才能更好地做好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西夏陵的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见证价值和交流价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馆藏西夏陵文物7100件,裸露和堆积在陵区的砖瓦和琉璃残件更是不可计数。这些都是西夏陵文化遗产版权资源的强大背景。”关于西夏陵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杜建录强调必须守住“有序”的底线。“不能一哄而上,搞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他强调,要以“各民族共创共传共享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数字体验项目。
其实,西夏陵文创探索起步不晚。自2017年起,银川西夏陵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就与70余家团队合作,围绕西夏陵核心元素把关设计产品。“我们累计投入超百万元自主设计了300余款产品,以西夏祥瑞等系列为主,部分产品还拿了大奖。”该公司市场部副部长陈晓旭说,“我们要探索文化遗产活化新路径,做好文创设计,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数字技术浪潮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带来了新可能,如何通过版权开发打造文化IP,让古老遗产焕发新生,成为重要课题。宁夏黄河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经理陈晨介绍,该公司正在开发一套以西夏陵历史背景和馆藏文物为知识点的解谜书,这是一种结合游戏和阅读的创意出版物,读者需要像玩密室逃脱和剧本杀一样,通过逐步解开谜题感受西夏陵独特的历史文化。产品将于今年9月上市,配套的西夏陵体验游戏包也将同步上市。
而数字技术也将更好地提升版权保护效率。“黄河国际版权综合服务平台自今年5月30日上线以来,已登记完成379件作品,效率同比提升55%,办理时间由以前的1个月缩短为7天。从版权交易角度来看,‘文化+数字’可以让版权作品得到最高效、最好的展示和交易。”陈晨表示,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版权保护深度融合,期待更多西夏陵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绽放光彩。
(受访者供图)